书香致远•荐文悦读(142)| 刘冠兰:极寒淬炼英雄气,司法坚守赤子心
——读《筑梦极地四十年》有感
刘冠兰,1999年7月出生,山东滨州人,法律硕士,2024年7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仙桃法院,现在审管办(研究室)工作。
《筑梦极地四十年》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科考纪实,更是一幅铺展中国极地事业四十年峥嵘岁月的壮阔画卷。它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无数个震撼人心的瞬间,从1984年中国首支南极科考队乘“向阳红10号”启航,到如今南极昆仑站、泰山站矗立冰原,北极黄河站深耕北极研究;从最初仅凭简陋仪器记录基础数据,到如今在极地气候、冰川演化、生物生态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。40年来,一代代极地科考人怀揣“为国探极”的赤诚,顶着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的极寒、扛着暴风雪的肆虐,把帐篷扎在冰盖之巅,将观测设备架在无人区边缘,用青春与热血实现了中国极地事业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的历史性跨越,让五星红旗在地球两极高高飘扬。
翻开书页,字里行间的“极地故事”总能让我想起法院工作的日常。40多年前,中国的极地事业在“一张白纸”上落笔,没有极地科考的成熟经验可借鉴,没有抗极寒的专业装备作支撑,甚至连如何在冰原上搭建安全的科考帐篷、如何应对突发的冰裂缝险情,都需要队员们一点点摸索。就是这样一群“敢闯无人区”的人,身着笨重的棉衣,脚踩防滑靴,在茫茫冰海中凿冰取样,在暴风雪里加固观测设备,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记录下一组组珍贵数据,硬是在“生命禁区”里开辟出中国极地研究的“第一块阵地”。这种“从零开始、向难而行”的破冰精神,与司法工作者坚守公平正义、直面矛盾纠纷的初心使命深深共鸣,让我对“平凡岗位亦能筑梦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以破冰之勇直面挑战,敢啃司法工作“硬骨头”
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,中国首座南极科考站“长城站”建设期间,科考队员们遭遇持续十几天的暴风雪,运输物资的船只无法靠岸,建设用的钢材、水泥被冰雪掩埋,但没有人退缩,队员们顶着狂风,手拉手组成“人墙”清理积雪,用人力将物资一点点运到建设点,最终按时完成建站任务。他们面对的“无经验、无装备、无先例”困境,恰似我们在司法工作中遇到的“疑难问题、复杂问题、新类型问题”,此时,正需要科考人“向难而生、遇困则进”的破冰勇气,不被“没先例”吓退,不因“难度大”妥协,主动研究新情况、探索新方法,像科考队员攻克极地观测难题一样,把工作中的“拦路虎”变成“垫脚石”,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提升司法服务的质效。
以坚守之韧打磨业务,守住司法公正“精准线”
极地科考对“精准”的追求,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。书中记载,为获取一根完整的冰芯,科研团队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盖之上,连续作业72小时。每钻取1米冰芯,都要精准记录深度、温度、密度等数据,稍有偏差,就可能导致后续研究结论失准。这种“差之毫厘、谬以千里”的严谨,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。作为法院干警,我们经手的每一份案卷、校对的每一本文书,都关系着当事人的财产权益、人身自由甚至家庭幸福。正如科考人用精准数据还原极地气候变迁,我们也要以“吹毛求疵”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,不因案件数量多而简化流程,不因细节琐碎而放松要求,用“绣花功夫”守住司法公正的第一道防线。
以担当之责践行使命,当好群众权益“守护者”
极地科考的四十年,是“国家需求在哪里,奋斗就指向哪里”的四十年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需求,科考队冒险深入南极冰盖内陆,建立中山站;进入新时代,为探索极地资源与生态保护,又在北极建立黄河站,开展多学科综合观测,科研人员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,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用行动诠释了“为国担当”的深意。司法工作也一样,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。从冰原上的“筑梦者”到法庭里的“守护者”,虽战场不同,但同样需要以“矢志担当”的责任感,把每一项琐碎的工作做精做细,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《筑梦极地四十年》里印着一张南极科考队员在冰原上合影的照片,他们身后是皑皑白雪,身前是飘扬的五星红旗,脸上带着历经风霜却依旧坚定的笑容。作为新时代法院干警,我们或许没有机会踏上极地冰原,但可以在司法岗位上传承这份破冰勇气、坚守韧性、担当精神,面对疑难案件时敢闯敢试,处理工作细节时精益求精,服务群众需求时主动作为,成为司法事业中的“极地筑梦者”,共同谱写新时代司法事业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