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香致远•荐文悦读(141)| 张靖: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到新时代司法守护路
——读《长征》有感

张靖,1997年1月出生,湖北黄冈人,中共党员,2021年1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仙桃法院,现在司法警察大队工作。
《长征》,作者王树增,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,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。
无论第几次品读《长征》,总会被那二万五千里征途上的坚韧与赤诚深深震撼。红军将士在雪山草地的艰难跋涉,在枪林弹雨中的浴血冲锋,在绝境之中的信念坚守,这些壮阔篇章的背后,藏着一个穿越时空的主题:守护那些“值得用生命捍卫的信仰”。当合上书卷,以职业视角回望,才惊觉这份“征途之志”,恰与我们司法警察的使命担当高度契合。书中的长征岁月虽已远去,但其传递的忠诚、勇毅与坚守,却为我们践行职责提供了深远的精神滋养。
守护的内核:从“信仰之光”到“职责之重”
《长征》中的每一步前行都源于一份坚定的信仰。红军战士为了民族独立的理想,能在饥饿与严寒中踏出雪山草地的通路;指挥员为了革命胜利的信念,能在绝境中制定出以少胜多的战略;无数无名英烈为了人民解放的希望,能坦然直面枪林弹雨。这份融入血脉的信仰,是他们跨越万难的动力,更是守护的精神内核。
于司法警察而言,我们的信仰早已转化为沉甸甸的“职责之重”。我们守护的,是法律的尊严、是审判执行的秩序、更是人民的安全感——从押解被告人的安全往返,到保障诉讼参与人的人身安全;从庭审现场的秩序维护,到法院区域的安保防控,我们的身影是司法公正的“安全屏障”。如果说长征路上的红军守护的是“民族复兴的曙光”,那我们守护的便是“法治中国的光芒”,这份光芒承载着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盼,容不得丝毫懈怠。
战斗的勇气:从“浴血拼杀”到“理性坚守”
《长征》中的战斗始终贯穿着无畏的勇气。红军在湘江岸边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,在娄山关前迎着炮火冲锋,在大渡河上以信念战胜天险,哪怕只剩单枪匹马,也从未放弃抗争。这份勇气源于对信仰的执着,却也带着革命年代的悲壮与决绝。
而司法警察的“战场”,虽无硝烟弥漫,却同样需要勇气与担当。我们面对的“战斗”,可能是押解途中的突发险情,是庭审现场的情绪失控,是安保排查中的隐蔽隐患。这些考验要求我们既要果断处置,又要严守程序边界;既要警惕风险,又要体现司法温度。我们需要的不是“孤勇之举”,而是“专业之勇”,是训练场上打磨出的过硬技能,是执勤中沉淀的应急智慧,是面对危险时“我不上谁上”的职业自觉。正如长征中“不怕牺牲、百折不挠”的精神传承,我们的勇气,在于明知工作充满挑战,却依然选择扛起责任,用理性与专业筑牢司法安全防线。
清醒的自我:从“征途迷茫”到“初心笃定”
《长征》中的将士们也曾历经迷茫与考验,但他们用信仰驱散迷雾,用初心抵御困境,最终走出了属于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。
这份“在前行中坚定”的历程,恰似司法警察对职业初心的坚守。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,我们或许会有疲惫,会有困惑。但每当看到犯罪分子被依法审判,看到受害者家属眼中的释然,看到审判执行工作安全有序推进,我便会清醒地认识到,平凡岗位正是践行使命的舞台。正如长征教会我们的,真正的坚定,不是从未迷茫,而是在迷茫中始终记得“为何出发”。作为司法警察,我们的“出发”,是为了守护法治尊严;我们的“坚守”,是为了传递司法温度。这份初心,便是我们对抗懈怠、抵御迷茫的“精神罗盘”,让我们在职业道路上始终方向清晰、步履坚定。
长征的故事早已载入史册,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。作为法院司法警察,我们当以长征中的“信仰”为镜,映照职责使命;以长征中的“勇气”为炬,照亮执勤道路;以长征中的“坚守”为尺,丈量初心担当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司法事业的“新长征”路上,成为合格的“守护者”,用每一次认真履职,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。